鳳邑舊城城隍廟之肇建與發展

鳳邑舊城城隍廟,為清代以來南臺灣歷史與生活發展的見證,是目前臺灣香火最為鼎盛的城隍廟之一。康熙四十三年(1704)鳳山知縣宋永清奉文歸治,決定於興隆庄修築縣署,並以莿竹圍城,定縣治於興隆庄。轄區自二層行溪(今二仁溪)以南,直至沙馬磯頭(今恆春貓鼻頭),西起打鼓港(今高雄港)、東至港西旗尾溪(今旗山鎮),南北長275里,東西廣約35里。這除了是古鳳山縣治最初的行政範圍,也是舊城城隍廟城隍爺在信仰上最原始的職轄範圍。 

清代對於祭祀城隍的歷史,根據《鳳山縣志》之記載,最早可追溯自康熙十四年(1675),由清廷通令全國,將城隍爺的神牌合祀於山川壇中,並與「本縣境內山川之神」、「風雲雷雨之神」一同祭祀;而鳳山縣直至康熙五十七年(1718),知縣李丕煜有感於任職以來境內一直未對城隍爺進行專祀,每逢水旱的時候,又必須向城隍祝禱,官員百姓無所依憑。因此,邀集地方的仕紳奉捐,於縣城北郊右側興建鳳山縣城隍廟。特殊的是,舊城城隍廟在清代與關帝廟、先農壇等是屬於官方祀典的廟宇,但卻是唯一興建在城外的城隍廟。

《鳳山縣志》<新建城隍廟記>,文曰:國家先成而民後力致於神,非緩之也,民為神主,急其所當急;而凡百興作,乃不至於緩所不可緩。鳳山置縣自盪平後,已餘三紀;而秩官相繼,亦不一人。予以康熙五十六年,由南平移調斯邑。始至之日,而見夫厥土之已辟也,厥野之已治也,文廟之巍然在望,而美富之有其基也。雖未大備,心焉少慰。獨城隍廟缺焉未舉,斯民水旱、癘疾之害,孰為之除?盈寧壽考之祥,孰為之召?明有以治而幽無以贊也,又惕然慮之。夫國依於民,民依於神。今縣之東北層巒疊嶂,何啻百丈之言言也;其西南瀾翻濤激,何殊表海之泱泱也。茍匱神乏守,是誰之過歟?用是卜地於縣治之左,鳩工庀材,作廟翼翼。自此,而讀法有其所,祇報、賽禱有其地,朔望行香,陟降俯仰,有其鑑觀。是前人之所緩,正今日之不可不急者也。

工始於五十七年夏,成於五十七冬。所有規制、材木,取其堅固,不取其華麗。取其可垂於永久,不取其美觀於一時。尤願後之君子,凡所以治民者,求其可質諸神;使海岩嶠之治,遹觀厥成焉。是則予之厚望也夫。康熙五十八年七月朔日記。

此後,舊城城隍廟歷經乾隆五十八年(1793)儒學吳策勳、咸豐六年(1856)職員陳大奎重修。迨至民國三十五年六月,內惟李天輝、左營謝耀麟等仕紳,因為不忍城隍古廟殘陋,故再次發起重修。日治時期警官吉田所毀之神像,也藉此重建的機會予以重塑,包括鎮殿城隍、七爺謝將軍、八爺范將軍神像及其它11尊神像等。全數於民國三十六年八月廿八日竣工完成,為舊城城隍廟第三次重修。

根據民國四十一年由管理人林仁和核報內政部的資料顯示,當時的舊城城隍廟神像有35尊、禮器55個、樂器11個、法器4個、經典3部、雕刻8組。

民國五十一年的時候,城隍廟又因為香客與日俱增,信徒日形踴躍,早已不敷容納,且過去之修繕,多以暨有的廟體結構為基礎,僅作外觀與結構簡易補強。至此,古廟之廟體、樑柱,早已出現多處裂痕,且室內昏暗,有坍塌之虞。因此,遂在舊曆十月二日召開信徒大會,經信徒大會一致決議,將原有之古廟拆除進行重建,並以興隆內、外里十三個角落為核心,成立舊城城隍廟修建委員會專責重建工作之推展。

舊城城隍廟修建委員會於舊曆十月十八日召開第一次委員會,進行重建職務之推選,公推謝耀麟為修建委員會主任委員,黃海清、郭壽帶為副主任委員,李榮、陳成通、薛喜、陳盧潘、張實、林預為常務委員,林仁和、王貴人為顧問,謝芬、蘇輝、柳清和、曾天祿、歐朝琴、黃查某、陳淡而、康金江、陳隆輝、侯回、候萬蟾、陳成、蔡天送、陳水標、張玉山、王午露、李舍、鐘金生、李勉、黃有名為委員,李存智、顏仁傳、王庚寅、黃丁木為監察委員,曾仁春為常務監察委員,負責籌劃重建事宜。並任郭琴為募捐組組長、楊進復為總務組組長、薛喜為會計組組長、康金江為建設組組長、陳隆輝為聯絡組組長、曾仙助為水電設計監工組組長,各組各司其事,克盡厥職。同年舊曆十一月廿四日巳時進行舊廟拆除。

新廟廟體則委託台南吳橫先生設計,並擇於民國五十一年舊曆十二月十六日巳時動土興建,於民國五十三年舊曆四月十三日巳時舉行城隍金身入廟安座大典。興建完成後之舊城城隍廟廟貌煥然一新、莊嚴肅穆、頗具古風。重建之初的舊城城隍廟僅有土地425.92坪,不僅在土地面積和經費上皆有所不足,幸有謝耀麟主任委員慷慨解囊,奉獻私有土地18.15坪與現有建地合併興建,使得總面積達444.07坪,建坪約255坪,讓舊城城隍廟更具規模。整體重建工程於民國五十七年舊曆十月完工大功告成,歷時七年,在舊曆十一月一日辰時舉行落成典禮。

鳳邑舊城城隍廟全球資訊網

電話:07-5832356
地址:813高雄市左營區店仔頂路1號
電子信箱:bosker514@yahoo.com.tw
LINE- ID:

服務地點